關(guān)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《國語辭典》:頓悟(頓悟)  拼音:dùn wù
佛教用語:(1)謂在一時間證得真理。《五燈會元。卷四。薦福弘辯禪師》:「如來出世為天人師,善知識隨根器而說法,為上根器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?!?2)證悟一切現(xiàn)象都無真實的生滅變化。南朝宋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。文學》南朝梁。劉孝標。注:「法師研十地,則知頓悟于七住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頓悟前非(頓悟前非)  拼音:dùn wù qián fēi
突然醒悟了以前的過失。如:「他現(xiàn)在終于頓悟前非,要好好的開始重新做人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豁然頓悟(豁然頓悟)
同“ 豁然大悟 ”。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·賈奉雉:“ 賈 豁然頓悟,曰:‘翁不知 賈奉雉 即某是也?!檀篑?,走報其家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頓覺(頓覺)
佛教語。猶頓悟。 元 鄧文原 《重刻〈禪源詮〉序》:“自頓覺至成佛,十重為浄;自不覺至受報,十重為染?!眳⒁姟?頓悟 ”。
《國語辭典》:頓悟(頓悟)  拼音:dùn wù
佛教用語:(1)謂在一時間證得真理?!段鍩魰>硭?。薦福弘辯禪師》:「如來出世為天人師,善知識隨根器而說法,為上根器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?!?2)證悟一切現(xiàn)象都無真實的生滅變化。南朝宋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。文學》南朝梁。劉孝標。注:「法師研十地,則知頓悟于七住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印心
佛家謂印證于心而頓悟。 宋 蘇軾 《書〈楞伽經(jīng)〉后》:“吾觀 震旦 所有經(jīng)教,惟《楞伽》四卷可以印心?!?明 宋濂 《新刻〈楞伽經(jīng)〉序》:“卿言《楞伽》為 達摩氏 印心之經(jīng),朕取而閲之,信然?!?明 李贄 《復焦弱侯》:“非如 王先生 字字皆解脫門,既得者讀之足以印心,未得者讀之足以證入也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頓解(頓解)
佛教語。猶頓悟。 南朝 宋 謝靈運 《與諸道人辨宗論》:“是胡傍漸悟者,所以密造頓解:倚 孔 教者,所以潛成學圣?!眳⒁姟?頓悟 ”。
《國語辭典》:頓悟(頓悟)  拼音:dùn wù
佛教用語:(1)謂在一時間證得真理?!段鍩魰?。卷四。薦福弘辯禪師》:「如來出世為天人師,善知識隨根器而說法,為上根器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?!?2)證悟一切現(xiàn)象都無真實的生滅變化。南朝宋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。文學》南朝梁。劉孝標。注:「法師研十地,則知頓悟于七住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一味禪(一味禪)  拼音:yī wèi chán
頓悟成佛的禪法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頓漸(頓漸)
佛教語。頓悟、漸悟或頓教、漸教的并稱。 隋 慧遠 維摩義記卷一:“頓漸雖殊,以其當時受大受處一,是故對斯二人所説為菩薩藏,圣教雖眾不出此二?!?span id="awo1l1i" class="book">《壇經(jīng)·頓漸品》:“于時兩宗盛化,人皆稱南 能 北 秀 ,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。” 唐 李邕 《嵩岳寺碑》:“開頓漸者,欲依其根;設(shè)戒律者,將攝乎亂?!?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·周繇:“悟門洞開,慧燈深照,頓漸之境,各天所賦?!眳⒁姟?頓悟 ”、“ 頓教 ”。
《國語辭典》:南頓(南頓)  拼音:nán dùn
中國禪宗自六祖慧能之后,分成南、北兩宗。南宗禪法以機緣成熟,瞬間開悟,故稱為「南頓」。《景德傳燈錄。卷九。京兆大薦福寺弘辯禪師》:「其所得法雖一,而開導發(fā)悟有頓漸之異,故曰:『南頓北漸』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無頓(無頓)
(1).佛教語。謂沒有頓悟。 唐 李華 《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》:“教習大乘,戒妄調(diào)伏,自性還源;無漸而可隨,無頓而可入?!?br />(2).猶不必。 宋 辛棄疾 《清平樂·木樨》詞:“折來休似年時,小窗或有高低;無頓許多香處,只消三兩枝兒。”
《漢語大詞典》:頓了(頓了)
佛教語。猶頓悟。 南朝 宋 謝靈運 《與諸道人辨宗論》:“華民易於見理,難於受教,故閉其累學,而開其一極;夷人易於受教,難於見理,故閉其頓了,而開其漸悟?!?錢鍾書 《管錐編·〈全宋文〉三二》:“‘頓了’、‘漸悟’之爭昉自 劉 宋 。”參見“ 頓悟 ”。
《國語辭典》:頓悟(頓悟)  拼音:dùn wù
佛教用語:(1)謂在一時間證得真理?!段鍩魰?。卷四。薦福弘辯禪師》:「如來出世為天人師,善知識隨根器而說法,為上根器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?!?2)證悟一切現(xiàn)象都無真實的生滅變化。南朝宋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。文學》南朝梁。劉孝標。注:「法師研十地,則知頓悟于七住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頓門(頓門)
佛教語。頓悟法門。指 唐 代 慧能 上承 達摩 的“祖師禪”而開創(chuàng)的禪家南宗。 唐 王維 《能禪師碑》:“其有不植德本,難入頓門,妄繫空花之狂,曾非慧日之咎?!?宋 錢易 南部新書癸:“禪律師 圭峯 密 ,禪得 達磨 頓門。” 范文瀾 蔡美彪 等《中國通史》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(jié):“ 慧能 一派徒眾也儼然以頓門自負,這就使得人人可以自稱為佛?!眳㈤?a class='poemCommentLink' target='_blank'>《壇經(jīng)·般若品》參見“ 頓悟 ”、“ 頓教 ”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頓修(頓修)
佛教語。指佛教禪宗頓悟佛果的修行方法。《壇經(jīng)·頓漸品》:“自性自悟,頓悟頓修,亦無漸次。” 元 鄧文原 《重刻〈禪源詮〉序》:“至於空宗、性宗之別,頓修、漸修之殊,莫不會其指歸,開示正覺。”參見“ 頓悟 ”。
《國語辭典》:頓悟(頓悟)  拼音:dùn wù
佛教用語:(1)謂在一時間證得真理?!段鍩魰?。卷四。薦福弘辯禪師》:「如來出世為天人師,善知識隨根器而說法,為上根器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?!?2)證悟一切現(xiàn)象都無真實的生滅變化。南朝宋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。文學》南朝梁。劉孝標。注:「法師研十地,則知頓悟于七住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啞禪(啞禪)
禪宗倡靜慮、頓悟,常以動作示意,使人領(lǐng)會禪理。故以“啞禪”喻糊涂難明。 明 王衡 《郁輪袍》第四折:“兄弟,他道我參死句,放啞禪,禁得我口無語,瞪眼平看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頓法(頓法)
佛教語。指頓悟法門。《壇經(jīng)·懺悔品》:“吾祖惟傳此頓法,普愿見性同一體。” 范文瀾 蔡美彪 等《中國通史》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(jié):“只有大智人,最上乘利根人能接受頓法?!眳⒁姟?頓悟 ”、“ 頓門 ”。